推广 热搜: 土豆  河南  水稻  甘肃  节前  全国  种植  白菜  湖北  散养户 

国家乡村振兴局黄承伟:这十个前沿问题,关乎乡村振兴未来

   2023-10-26 kjodokjodo790
核心提示:友导读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必然面临诸多新挑战,这些挑战呈现为一系列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友导读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征程上乡村振兴必然面临诸多新挑战,这些挑战呈现为一系列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性、全局性、战略性、时代性的问题,可称之为前沿问题。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基于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调研,总结出了其中10个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阐述。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文有删减,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黄承伟 (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

一、政治逻辑

乡村振兴的政治逻辑,是指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关问题如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推进路径等,都需要始终从政治立场、政治站位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作出决策、推进工作也都需要以政治逻辑为基础。简言之,理解乡村振兴的政治逻辑,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彰显“四个自信”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的成色决定了“四个自信”的彰显程度。从政治逻辑看,乡村振兴不是一项单纯的行业工作,而是需要从坚定“四个自信”政治高度来认识的重大发展领域。

2.乡村振兴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根基在人民群众,而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几亿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确保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掉队。乡村振兴的政治意蕴就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3.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政治优势。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工作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机制、领导体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落实,归根到底就是要体现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深刻领悟,体现“四个意识”的增强。

4.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强化党领导下的基层组织建设。

面对大约三分之一脱贫村仍存在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现实情况,必须在乡村振兴中采取更有力的支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5.乡村振兴要发挥驻村帮扶作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将驻村帮扶作为实现双向互动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实现帮扶,另一方面是为干部成长提供平台。

二、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建设农业强国方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贯彻落实上。

1.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期间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形成了以稳定脱贫为指向的“有效衔接”理论。

脱贫地区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的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显然,“有效衔接”理论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延伸、丰富和发展。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可以理解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指引“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这个阶段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三农”工作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而在新征程上,“三农”工作就是乡村振兴,主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发挥指导作用的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3.建设农业强国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一套基本方略。

这一方略充分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和怎样建设农业强国,是做好当前直至2035年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乡村振兴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业强国方略的实践要求集中体现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安排上。

4.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指导思想,乡村振兴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视野和框架下进行设计和安排,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全面振兴,实质上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都实现了现代化。

三、两条底线

两条底线是指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守住两条底线是重大政治任务,具有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会体现不同的形式和要求。

1.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就是要确保粮食安全。

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其中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底线。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需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抓住耕地、种子这两个要害,保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特别是产粮大省的种粮积极性。要树立大食物观,对于粮食的概念要拓宽。

与此同时,确保粮食安全还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减少损耗,这也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需要加强研究的。总之,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是一项具有极强政治性、安全性的系统工程。

2.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从脱贫地区整体看,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尽管存在,但是总体上是完全可控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局部,返贫风险还是存在的,而且一些地方防止返贫的难度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是坚持系统观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的运用。基于当前基层实践和各级部分领导干部对乡村振兴在理解上存在的一些不足,“统筹推进”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全面回答“是什么问题”“怎么统筹推进”。

1.统筹推进“五个振兴”。

一些地方把“五个振兴”独立起来看,没有充分认识到“五个振兴”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一体化的关系。需要对“五个振兴”进行系统化的谋划和推进。

2.统筹推进三个“乡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这三个重点任务也即“三个乡村”是三位一体的。乡村发展包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乡村建设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乡村治理包括基层组织建设、移风易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村等。

3.统筹推进三个“现代化”。

也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显然,农村的现代化必然包含农民的现代化。如果农民缺乏内生发展动力、一味“等靠要”,也肯定不能称之为现代化。可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个“现代化”的一体化推进具有内在需求和客观必然性。

五、融合发展

推进五个振兴之后,紧跟着就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但是,从这几年实践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融合发展,有着更丰富的含义。

1.战略融合。

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首先应该是战略融合,就是把乡村振兴战略融进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中,具体就是把乡村振兴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中。

2.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就是要按中央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城乡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在城乡融合的视角和框架下;研究和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避免“就乡村说乡村”,乡村振兴必然是城乡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振兴。

4.要素融合。

一是“人”,即人口、人才融合。如果城市里的人才都不到乡村去,乡村就无法振兴。如果乡村的人口都跑到了城里,乡村也无法振兴。

二是“地”,即农村土地改革。其实就是要解决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如何同价进入市场的问题。尽管由于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在解决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方面又具有天然敏感性,但土地制度改革是大趋势,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

三是“钱”。如果脱贫地区仍以“输血”为主,社会存款无法留在乡村,城乡资金流无法实现融合互通,乡村同样无法实现振兴。

四是“技术”。当前不是缺少技术,而是技术无法扎根、难以深入基层,乡村各类主体用不上。或者说农户、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家等都难以用上先进适用的技术。各类先进农业技术只局限在较小范围使用,无法实现先进技术与使用者的有机融合。

五是信息、数字、智慧等层面新技术新形态与乡村振兴实现融合发展。

六、县域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发展,深刻指出, “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1.指导思想。

把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强县和富民结合起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实现同步发展。

2.重点任务。

将发展县域经济思路从考虑经济增长、GDP总量、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税收等为主,延伸到考虑如何推动县域富民产业和乡村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把“强县富民”的发展理念贯穿县域发展全程。

一方面,要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把乡村振兴融入县域新发展格局中。

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进县域后,需要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产业融合体,培育产业集群,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3.保障体系。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需要构建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的供给保障体系。

七、多轮驱动

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多方面力量的驱动。

1.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机制。

乡村振兴,仅仅依靠政府发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只有政府、市场、社会相互之间的互动,才能构建起全党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2.强化东西部协作。

如何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在强化东西部协作上研究设计更有利的政策体系甚至制度体系,这是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并加快解决的问题。

3.做好定点帮扶。

定点帮扶是扎实推动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缺少中央单位和各省内的定点帮扶力量推动,欠发达地区更难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4.加强社会动员。

从当前时间看,“万企兴万村”是一个重要抓手和不可忽视的社会帮扶力量。此外,还有很多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工作者、各类社会组织等,还有许多公民个人如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等,如何组织动员他们返乡、入乡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构建更适应实际、高效的平台和渠道,持续创设政策、创新机制更充分地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乡村振兴。

八、深化改革

改革是释放推进乡村振兴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取得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作为乡村振兴前沿问题,深化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

当务之急,是在执行中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各项政策宣传好、落实到位,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

2.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既要积极稳妥,完善政策,加强监管,也要因地制宜探索多种盘活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对于属于村集体的产权,关键是在产权清晰以后,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盘活这些资产,成为村集体经济来源,更多让农民受益。

4.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

城乡的二元结构是历史性问题,特别是附在户口上的各种显性、隐性福利,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也必然制约着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城与乡之间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5.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农村改革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非常复杂敏感,因此,一定要有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中国地域广阔、国情复杂,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宜急于求成,否则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九、 国际合作

研究乡村振兴,不仅要讲政治,聚焦国内发展,更要站在人类发展视野审视中国乡村振兴及其所蕴含的演变规律、动力机制、经验启示等。

1.我国乡村振兴对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短期看,我国与美国、欧共体之间的关系,还有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外交上的缓和需要一个过程,应对美国对我国的打压遏制,也不会是短期现象。为此,从长远看,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发展趋势必然是共建命运共同体。各个方面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着力,必然成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强化自愿和自觉意识。

2.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乡村振兴国际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这三个倡议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和努力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时刻以人类命运为观照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蕴含世界眼光,在推动多样化国际合作中体现出对倡议的落实。

3.要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

在外交关系上越紧张,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上的打压就会更剧烈,就越需要中国共产党将其执政理念和发展成果更充分地展现给世界。乡村振兴正是最有力、有效的抓手。

十、党的领导

在乡村振兴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全过程体现和贯彻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

1.“五级书记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五级书记抓”在内容和特点上必然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变化,变化是怎样实现的等等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2.干部能力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政治过硬,二是适应新时代要求,三是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的能力。具体而言,当前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体系化设计、差异化推进、精准化实施的能力。

3.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注重人才的发现、引进和培养,包括本土的人才、外来引进的人才、回乡的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更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动员力建设。

如何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如何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模式的持续创新、如何发挥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研究的前沿问题。

 
标签: sdf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原创征稿  |  违规举报  |  帮助中心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原创征稿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56038号
百度网盟123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可信电子商务联盟_商家网 中国农业网站诚信联盟 中国农业网站诚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