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土豆  河南  水稻  甘肃  节前  全国  种植  白菜  湖北  散养户 

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2024-01-31 kjodokjodo640
核心提示: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又称为病害的流行,它包括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上的扩展两个方面。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可区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又称为病害的流行,它包括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上的扩展两个方面。根据病害发生特点,可区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病害的发生程度则取决于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诸方面多种因素的配合。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合理地防治病害。

(一)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病害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等环节。

农作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需越冬或越夏。研究病原物的越冬(夏),要了解越冬(夏)的场所,越冬(夏)菌态和方式,以及越冬(夏)存活率等。

真菌以多种类型的残存营养体、繁殖体或休眠营养体、繁殖体越冬(夏)。常见的越季菌态有菌丝体、菌核、菌瘿、休眠孢子囊、卵孢子、子囊壳、子座、冬孢子、厚垣孢子等。越冬场所为病残体、土壤、有机肥料、种苗、田间杂草或其他种类的寄主植物。有的还以侵染状态在异地病株上越冬(夏)。病原细菌以菌体随病残体、带病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介体昆虫或他种寄主植物越冬(夏)。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等在植物体内、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内,以及介体生物体内越冬(夏)。线虫以卵、幼虫、成虫或胞囊在土壤或植物体内外越冬(夏)。

新生长季节开始后,越冬病原物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新一代接种体,分散传播,侵染寄主植物。在各生长季节发生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初侵染病株产生接种体,又复分散传播,接触植物,发生再侵染。许多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情不断加重。

病害的传播导致了病害的空间发展。病害的传播表现为病原物的分散和传播,病原物主要依赖外界因素,进行被动传播。主要传播介体有气流(风)、雨水或流水、土壤、粪肥、生物介体、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工具、农产品、包装材料或农机具等。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可区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小麦三种锈病菌的夏孢子可以随气流(风)远距离传播,最远可传播到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

(二)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1.单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病原物越冬率较高而稳定,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此类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影响较小。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单循环病害多为种子传播或土壤传播的全株性或系统发病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等。

2.多循环病害

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麦类锈病、麦类白粉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烟草花叶病等。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发病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他流行因素的变化,不同年份间发病程度波动很大。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铲除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三)病害的流行因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病害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大面积种植感病寄主植物是病害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通过抗病育种已经选育了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小种非专化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而使已经得到控制的病害重新猖獗。

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往往酿成病害大流行。有些病害病原物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较多,或者初侵染菌源虽然不多,但能够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这些病害都具有大发生的潜势。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体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子。

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大面积种植单一抗病品种,或具有相同抗病基因的品种,往往对特定病原物中的危险性小种,发挥强大“定向选择”作用,使之迅速成为优势小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现代农作物病害的大发生,称为病害的“人为流行”。

在寄主植物感病,病原物亦有足够数量时,环境条件便成为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在诸多环境因子中,以气象因子的作用最重要。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数、雾和露等)和日照等因子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从而影响大范围的病害流行。不同病害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高湿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晚疫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则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例如,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改变或调节寄主、病原物和环境诸因子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子。地区之间或年份之间流行因子的差异,特别是主导因子的变动,造成了发病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在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病害的防治

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以达到控制病害,减少损害的目的。

防治病害的途径很多,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区分为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每个防治途径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方面。现在评价防治技术的优劣已从单纯衡量其防治效果,转变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能源消耗的全面评估。

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由国家授权的检疫机构,采用立法和行政措施,防止或延缓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

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措施有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使用无病繁殖材料、保持田园卫生、压低病原物数量、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调控环境要素,使之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繁殖和病害发生。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了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和难以防治的病害。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迄今所利用的主要是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亦称颉颅微生物或生防菌。

化学防治是使用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的高残留还可造成环境污染。当前化学防治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防治措施。

大多数病害都要有几种措施相配合,进行综合防治,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过度地依赖单一防治措施可能导致防治失败或带来生态问题。

 
标签: sdf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原创征稿  |  违规举报  |  帮助中心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原创征稿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56038号
百度网盟123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可信电子商务联盟_商家网 中国农业网站诚信联盟 中国农业网站诚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