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黄瓜  猪粪  西红柿  养殖技术  芹菜  方案  分析  番茄  红薯  西红 

肉鸭病因以及各种病毒常见病分析

   2020-02-23 中国养殖网589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肉禽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致富渠道之一。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管理不当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养殖业已成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肉禽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致富渠道之一。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管理不当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养殖业已成为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产业。养殖业环境保护、畜禽粪污生态可循环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已逐渐成为关注热点。本文主要针对肉鸭常见疾病的防治进行简要阐述
 
 
   肉鸭常见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垂直传播疫病流行严重,种禽质量亟需提高。由于很多肉鸭养殖户没有固定的种鸭场,雏鸭由多场家供给,雏鸭质量不稳定,易发生垂直传播的支原体病、鸭副伤寒、产蛋下降综合征、鸭传染性禽脑脊髓炎、鸭副粘病毒等疾病。
   2.鸭舍环境条件差。鸭舍条件、管理水平与肉鸭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联系紧密,一旦鸭舍光线不充足、空气不流通、肉鸭密度过大及鸭舍不及时进行通风,导致鸭舍空气浑浊,那么肉鸭极易患病。
   3.免疫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免疫程序不合理、不科学;疫苗保存、使用不当;滥用疫苗,则容易导致肉鸭的免疫力低下,病毒毒株的不断变异及毒力增强。
   4.气候、季节性流行病的影响。
   5.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6.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措施,消毒不及时。
   7.滥用药物,药物蓄积引起中毒。
 
   防控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控规划》,加快种禽场净化工作;主动开展种禽净化,保证种子的清洁无疫。
   2.加强饲养管理,控制饲养密度,做好禽舍通风换气,提高空气质量;注意肉鸭密度、光照、温度、湿度和禽舍空气质量的控制;保持养殖环境的封闭和稳定;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做好鸭舍的清洁、消毒措施,应特别注意出入口处的消毒,加强人、物进出场管理,防止疾病传入;合理的营养(饲料和饮水)的供给:饲喂全价优质饲料,不要饲喂霉变饲料。
   3.注意临床观察。观察肉鸭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有神、灵活、部分休息、部分觅食,而病鸭则沉郁;观察分布情况:若肉鸭分布不均,则氧气和温度分布不均;观察肉鸭大小是否均匀:大小不均需考虑是否料槽、水槽不足;观察采食量:若下降则考虑是否患病、及时加强水、料管理;观察呼吸情况,呼吸困难(甩鼻、流鼻液),则有呼吸道疾病;观察粪便颜色。
   4.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基础免疫。建议有条件的养殖场、户开展免疫抗体、病原监测工作。
   5.做好病死禽无害化处理;杜绝病死畜禽流入社会,防止疫情传播。
   6.做好预防性药物保健工作。可以适当加一些黄芪多糖等中药及微生态制剂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7.提高环保意识,做好粪、尿等的循环、生态利用。设计养殖场时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适度规模养殖。
   8.当发生疫病时,要做到早诊断、正确诊断、对症用药,预防大群发病。根据病情按抗病毒、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提高免疫力方案进行治疗;加强消毒灭源工作;控制发病、死亡相关动物流动;必要时逐级报告动物疫情。
 
 影响肉鸭生产的主要疾病与防治:
   1.鸭传染性浆膜炎
   发病原因:鸭疫里默氏杆菌。当鸭群密度大、通风不良、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管理粗放、蛋白水平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时均可诱发此病。
   主要症状: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眼周围毛粘连形成“眼圈”;嗜睡,两肢软弱,跛行或卧地不起,行走摇晃,转圈,倒退,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不易翻转;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
   流行特点:2~8周龄肉鸭发病多,2~3周龄严重;四季可发,寒冷季节严重;主要经呼吸道、皮肤伤口传播。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全进全出”制度,减少应激因素,以及在流行地区在雏鸭料中添加抗菌素药物等办法;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6日龄接种一次,进行免疫预防;用多种抗菌素(阿普霉素、硫酸粘杆菌素、庆大霉素、蒽诺沙星等连用4~5天)进行治疗。
 
 
   2.鸭瘟
   发病原因: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病鸭精神萎顿,头颈缩起,食欲减少,饮水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流行特点: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各个日龄的鸭均可发病,成年鸭和产蛋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及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传染。
   防治措施:种鸭接种疫苗,母源抗体可对20天以内的雏鸭保护;肉鸭可在20日龄接种鸭瘟弱毒苗;发现后要及时隔离病鸭;使用抗病毒中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3.禽流感
   流行型:由正粘病毒群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轻度呼吸道症状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H5N1(基因型属2.3.2分支)和H5N8(基因型属于2.3.4分支)两种亚型,且发病比例较高;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H9N2亚型,比较稳定,变异较慢。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14天不等,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的强弱有关;因感染途径、感染的禽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主要症状:有些雏鸭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很快死亡,但多数病鸭会出现呼吸道症状。通常病鸭突然发病,精神沉郁,缩颈闭目,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打喷嚏,鼻腔内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液,鼻孔堵塞,呼吸困难,常出现摆头、张口喘息症状;一侧或两侧眶下窦肿胀;后期不能站立,死前下痢。慢性病例,羽毛松乱,消瘦,生长发育迟缓。
   流行特点:2~6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株的强弱及其它病的继发感染紧密相关。
   传播途径:H5主要以直接接触、经消化道传播,H9主要以呼吸道传播。
   防治措施:以免疫为主,与扑杀、监测、封锁等措施相结合。疫苗选型正确。水禽可用的禽流感灭活疫苗包括Re-6毒株和D7株(鸭源H5N2弱毒株)。蛋禽一般在开产前需要免疫3~4次,免疫时间根据抗体水平确定。
 
 
   4.鸭病毒性肝炎(DVH)
   发病原因: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突然发病,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病鸭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弓角反张状。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5~10日龄的雏鸭,对成年鸭没有影响。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时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种鸭可采用弱毒疫苗或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接种,使子代雏鸭在关键性的最初几周内获得免疫保护。也可采用弱毒疫苗免疫小鸭。注射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能够防止传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也可用鸭肝炎病毒抗原免疫母鸭或鸡一定次数和一定时间,然后取卵制成高免卵黄抗体用于治疗。治疗用血清与流行株对型效果显著。除此之外可用中草药茵陈、龙胆草、黄芩、黄柏、栀子、柴胡、板蓝根、金银花等多味中药经炮制按比例混合后煎熬,连用4~5天,能够调理机体的气血,疏肝理脾,调整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
 
 
   5.鸭坦布苏病毒病(鸭黄病毒病)
   发病原因:黄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发现蛋鸭产蛋量骤然减少,而且减蛋幅度很大;病鸭表现肢体不稳,站立行走困难,采食量下降,受精率降低;病鸭体温升高,排草绿色稀薄粪便;该病在流行的早期,发病鸭一般不表现神经症状,而在流行的后期则神经症状明显,表现瘫痪、翻个、行走不稳、共济失调;恢复后有明显的换羽过程。主要危害蛋鸭(绍兴鸭、山麻鸭、金定鸭、康贝尔鸭、台湾白改鸭等),肉种鸭(樱桃谷鸭、北京鸭、枫叶鸭等)。
   流行特点:鸭子在早春的寒冷气候中开始患病一直持续到秋季。
   传播途径:在自然条件下,黄病毒主要经节肢动物,例如蚊传播。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做好基础防疫工作;抗病毒西药和中药结合,防止继发感染;中药通过 “祛邪”、“扶正”抑杀病毒,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全方位对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对发病鸭场进行封闭管理,严格消毒。
 
 
   6.鸭副粘病毒病
   发病原因:鸭副粘病毒,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主要症状: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传播途径:主要以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为特征的传染病
   防治措施:对鸭群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包括流动水面)。
 
 
   7.鸭球虫病
   发病原因:鸭球虫具有属特异性,只感染鸭。
   主要症状:感染后低第4天出现精神萎顿,缩颈,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状;病初拉稀,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当天或第二、三天发生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型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雏鸭严重,20~70%死亡率。
   防治措施:保持鸭舍干燥,勤翻垫料;饲料中加药物预防,加球痢宁、地克珠利、磺胺间甲氧嘧啶等。
   总之,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注重饲养管理和环境的控制。注重实验室监测,正确诊断。科学用药,注重中草药、微生态制剂使用,减少抗生素作用,强化行业自律,生产安全畜产品,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标签: 常见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原创征稿  |  违规举报  |  帮助中心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原创征稿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56038号
百度网盟123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可信电子商务联盟_商家网 中国农业网站诚信联盟 中国农业网站诚信联盟